年初以来,河南鹤壁公共资源买卖中心以破解传统评审痛点为核心导向、以改革评审方法为重点突破口,在前期探索试行的基础上,于9月1日起对所有进场公共资源买卖项目全方位推行“分散评标”模式。这是记者9月5日从该买卖中心获悉的。
“分散评标”模式标志着该市公共资源买卖正式迈入高效、公平的新阶段。在传统公共资源买卖评审模式中,同一项目的评审专家需集中在同一评标室拓展工作,个别专家的倾向性看法、诱导性言论极易干扰其他专家的独立判断,“人情分”“暗示分”等问题隐藏其中,成为制约评审公平性的要紧隐患。为彻底破解这一行业难点,年初以来,市公共资源买卖中心结合实质,先行先试、积极探索、守正革新,锚定三个重点环节精确施策,打造完善“分散评标”模式,为公共资源买卖评审公平筑牢防护网。
在评标场地建设上,打破按项目划分评标室的传统思路,对现有买卖场地进行科学改造升级。通过合理规划空间布局,将原有些4间评标室优化改造为33个相对独立的半包围式评标席位。这种设计既能有效隔绝外面干扰,保障评审专家在不受影响的环境中独立作出专业判断,确保评审结果的客观性;
又为专家保留了适合的活动空间,兼顾评审过程中的舒适性,为高效推进评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在专家分配机制上,市公共资源买卖中心严格遵循“同标不同室、同室不相邻”的核心原则,建成并启用评标席位自动分配系统,系统会依据项目需要,将同一项目的评审专家随机分配至33个独立评标席位,从物理空间上切断专家间的线下交流途径。同时,借用线上平台搭建专家交流桥梁,达成“线下无接触、线上面对面”,从源头避免人为原因对评审结果的干扰。
在评审过程监管上,针对专家分散后交流协作的实质需要,上线音视频会商系统。评审专家在工作中若需交流项目细节,可通过文字、语音、视频等多种方法实时互动,所有交流内容均由系统全程录音录像并自动留存痕迹。这一举措既保障了评审过程中的协同效率,防止因交流不畅影响工作进度,又达成了评审环节“全程可溯、全程可查”“阳光评审”。
截至现在,市公共资源买卖中心已成功运用“分散评标”模式完成56个项目评审,在全省公共资源买卖范围形成了鲜明特点与领先优势。目前,全省推行“分散评标”模式的省辖市中,多数仅将该模式局限于政府采购单一范围,而我市的“分散评标”模式已达成政府采购、工程建设两大核心买卖类别的全覆盖,为全省公共资源买卖范围改革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鹤壁经验”。
“下一步,市公共资源买卖中心将继续聚焦公共资源买卖评审环节的优化升级,不断革新数智化服务与管理方法,将强化服务能力建设作为核心任务纵深推进,在买卖效率提高、服务水平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,为优化营商环境、推进鹤壁经济社会优质进步提供更坚实保障。”市公共资源买卖中心主任陈晓杰表示。